Hi.

歡迎來到pinsoul的Blog,這是一個紀錄、分享與傳遞心理概念的地方

因為跟理想中的自己有落差,所以沈浸在自己的懊悔之中.....

因為跟理想中的自己有落差,所以沈浸在自己的懊悔之中.....

『我後悔死了!』這是一句你時常可能會掛在嘴邊的吶喊,而這個吶喊總是起源於一個單純的理由。

當你異想天開答應了一件事情,你常常會在心裡想像,這一次我可以透過這樣的『交換』獲得點什麼,或許兩個人可以更親密了,或許我的資歷會更好了,也或許自己會獲得不錯的成長。但畢盡是自己想像,當相處下去後,你才容易發現,事情總是與願違,你可能覺得有點意想不到,但更多的是懊悔,怎麼當初想得太美,識人不明。這是你跟別人交流時會產生的後悔,但面對自己也是一樣,你可能錯誤判斷某次機會,錯誤決定某件事情,錯失了某個良機,你覺得你可以跟自己心目中,或應當的樣子,更親密了,更靠近了,但卻不然,而這也讓你常常『後悔』不已。

或許有些人是所謂的『人生勝利組』,他總是做了正確的決定,走上正確的道路,沒有什麼好煩惱的懊悔。但大多數人好像不是這樣,我們總是後悔於某些事情,事情總是趕不及完成,東西總是交付錯人,信任總是給得不對、那些丟出去的身心物質成本總是盼不到回頭的那一刻。每個人因為付出的心力不同,對於懊悔的程度也有所不同,有些人強烈到憂鬱,有些人或許一天就過去了,但那種沒有順勢做好動作,想好決定,投注正確信任的失敗,實在是在日常再平凡不過了。

『後悔』或許有很多層次,後悔多數是跟時間有關的,因為錯失良機而產生某種類似失落的狀態,但也有許多人的『後悔』跟維持某種狀態有關,沒有好好講話,沒有好好付出,或許這也跟錯失某種機會很像,但這種『後悔』不是針對某個時間點,而是針對某段歲月,多個時間點,好像在說我沒在正確的年紀之下,完成那我內心期望的事情;但也有另外一種『後悔』是來自於你做了某件事情,你拿了某個東西、傷害了某個人、或是講錯了某句話,這或許跟時間較沒關係,而是該不該的問題,適不適合某種場域的,所以可以說這種『後悔』是跟你的行動是否合乎眾人或自己期待落差的後果。『後悔』就是這種自己、與時間、和正確行動或決定之間的關係。

 

對事物的另一種現實、或說想像

『後悔』的心情總是跟已經發生的事情有關,之所以他會是一個可以被拿出來講的狀態,是因為很多人的心情不好,其實都是圍繞在這種內在經驗之中,如果發生了就發生了、做了就做了,那對自己來說或許輕鬆,但我們總是有一股趨力,想要在腦海裡想著『早知道如此』、或是『當初怎麼沒想清楚呢?』等等。也因此『後悔』就像腦海中的幽靈一般,以情緒作為工具,讓我們不得不沈浸在這樣的經驗之中,小著心神不寧、重著鬱鬱寡歡徹夜難眠。

但回顧你自己的『後悔』,其實你可以發現真實的你到底在乎什麼樣的事情,也就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。每個不同內涵的自我,總是會延伸出不一樣狀態的『後悔』內容,『後悔』的心情與經驗反映著你如何看待自己,你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你在不在乎關乎自己的義務,責任、或是關心那你身邊重要的人呢?

過去心理學常用自我差距理論( self-discrepancy theory)來討論為什麼我們會產生某種心理狀態,或行為。你可以簡單地把自己分為三個層面,一個是『真實的自己』、一個是『理想中的自己』,而最後一個是『應該要成為的自己』。『真實的自己』很好理解,就是你現在認為自己真正擁有的特質與狀態;而『理想中的自己』可以說,你內心中有些你認為很重要,也渴望有一天自己是擁以這些特徵的人,所以你內心有著某種自己理想上的樣貌。最後則是『應該要成為的自己』,是大家認為,或是你自己認為,你應該必須要擁有的特質,因為你要符合某種社會角色,你就需要某種對權利義務的堅持,你內心不一定會把這些特質當作理想的自己,但卻認為自己應該要去符合,就像理想中你希望自己是有『勇氣』的人,但不一定會認為自己有一定的義務必須符合有『勇氣』這件事。

過去認為當你跟理想中的自己相距很遠時,通常會產生比較憂鬱且失望的情緒;而當你遠離你心中應當成為的樣子,你則是會產生一系列罪惡感、或是羞恥感、甚至是恐懼。

回頭想想,當你做了一件錯誤的決定時,你與你心目中理想要達到的自己,或是應該要達到的自己,有些許的落差。例如你應該一進教室就熱情的跟大家打招呼,至少你心裡是這麼期待的,但每次你一走進教室,發現沒有人發現你時,你卻頭低低地就默默坐到角落去,然後在你內心懊悔著自己又耍孤僻了。不管是你覺得禮貌上你應該要跟大家打招呼,還是理想上你應該是一個懂得社交的人,現在的你或許都跟理想上,或是應該如此上有些落差,你很自然地就會在內心後悔自己的舉止。

但有時候有些人卻面對這樣的狀態,有些人只會懊悔一下,有些人卻會一直煩惱著這樣的結果。這可能導因於一些很根本的原因,那就是他們做得這件事情,做得這個決定,到底是違背了自己理想中的樣貌,還是『應該如何』的樣貌。

研究發現大多數人面對跟理想中自己相違背的決定或是行為時,會後悔的比較久,也延續比較長時間的各式懊悔想法;而如果行為是跟『應該如何』相違背,則是會稍微比較不會懊悔比較久。而這延伸出其他的研究成果,因為發現自己跟『應該的自己』相違背時,我們通常會比較積極的去修正自己的決定,與行為,也會比較積極去面對自己這種內心情緒,而那些是跟理想自己違背所產生的懊悔,我們則是會比較沒那麼積極的去處理,或許理想中的自己,我們總預設就是很難達到吧!而那些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,可能不僅僅是自己而已,跟別人如何看你,接不接納你有關,如果你想要活在這世界上,你就必須在乎。

為什麼對『後悔』扯了那麼多事情,或許主要是因為『後悔』是我們在面對別人負面情緒時,最常出現的論述,與思考內容,但有時候你或許會馬上觀察到有些人對這種後悔,表現的很想修補的積極,但有些人卻對後悔,其實也沒有什麼想要改變,或是只是沈浸在其中卻不太有所因應,這或許反映著,他這種後悔的心情,他個人是如何看待的,他是把他的這次決定,看成跟自己個人理想,或感興趣的事情放在一起,還是他是把這次決定,當作是一個形象保衛戰,覺得自己不應當如此,例如應該有守時、應該要誠實、應該要更真誠之類的。

面對『後悔』這件事情,本質上或許是現實與理想有了落差(不論是對自己或別人),也或許是現實與應該有的樣貌有了落差,但不論如何,這個情緒存在的功能,或許就是讓我們能去檢視到這樣的差別,很少人喜歡在『後悔』之中度過,那要減少這樣的『後悔』,先了解自己真正在乎什麼,又真正覺得人事物是該如何運行的,而這些你內心想得又是否太過於超現實,讓你總是做不到又或會錯意呢?

所以關於『後悔』的經驗,就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在乎什麼、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縮影。反之,當你面對別人期待別人時所產生的『後悔』也反映著你在人際相處上在乎什麼,有覺得朋友之間『應當如何』。『後悔』也能讓你進一步認識自己。

參考文獻

Davidai, S., & Gilovich, T. (2018). The ideal road not taken: The self-discrepancies involved in people's most enduring regrets. Emotion, 18, 439-452.

--

by pinsoul +

(photo: Rachael Talibart`s work)

『不愛了就搞消失』!一種結束關係的常見方法...

『不愛了就搞消失』!一種結束關係的常見方法...

在你眼裡,輸給自己可以,輸給別人我就是覺得不公平?

在你眼裡,輸給自己可以,輸給別人我就是覺得不公平?

0